烏山頭水庫的光電板,本應是能源轉型的象徵,但這場綠能實驗,如今卻被捲入政治風暴。
近來網路瘋傳「光電板清洗藥水污染水庫」的影片,引發民眾恐慌。儘管經濟部、農業部與環境部三方數據皆顯示水質無污染、監測正常,立委陳亭妃仍在立院要求「2032 年後不續租、暫緩審查、地方不同意就不得設」。
這樣的訴求表面上「為民把關」,實際上卻讓假訊息坐實為政策。
📊事實:光電無污染,檢測數據公開透明
根據官方資料,烏山頭水庫自 2022 年設置水面光電以來,每年進行五次水質檢測,結果顯示水質無明顯變化,並未檢出含磷清潔劑或其他化學汙染。經第三方學術單位驗證,監測數據全數公開於官網,可供民眾查驗。
光電業者台灣汽電共生公司更已向檢方提告造謠,並承諾將民事賠償全數捐作公益。這些行動顯示,爭議核心不在「污染」,而在「誤導」。
🌍國際經驗:水庫光電是趨勢,不是問題
水面型光電是國際公認的低環境衝擊發電方式。包括日本、韓國與荷蘭等地皆已廣泛應用,不僅節省土地,也能提升發電效率。根據研究,浮動光電可降低水庫蒸發量、抑制藻類增生,反而有助水質穩定。台灣若因政治疑慮而凍結此類計畫,將錯失能源多元化與自主化的關鍵契機。
⚠️政治效應:藍白攻綠,綠營自亂
國民黨與部分在野勢力長期操作「光電污染論」,試圖以環保為名,實則打擊民進黨的能源政策。然而陳亭妃等綠營立委未選擇澄清,反而配合輿論喊停,無異於讓假消息從地方謠言升級為中央立場。這種「為民喉舌式」的民粹政治,不僅削弱能源政策信任,更動搖科學決策基礎。
🔋結論:能源轉型需要勇氣與理性
烏山頭事件提醒我們,科學事實往往敵不過政治風向。真正該被審查的不是光電板,而是資訊來源與政治算計。要讓台灣邁向淨零轉型,政府與民意代表都必須重建「基於證據的溝通」,讓民眾明白:綠能不是敵人,謠言才是。